【返回首页】
这实际上体现了过去二十年左右古典学在中国的状态。我把这一阶段称为“以无限开放的态度讨论无限开放的古典学”时代,或者说“跨学科的古典学”时代。如今,这个“好日子”似乎到头了。
为什么说是“好日子”?因为从前古典学比较好玩,几乎不涉利益,可以无限开放,一应俱收。正因为古典学在中国大学历来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,以往十多年的“古典学年会”实际上成为了非常生动活泼的跨学科交流合作平台。
但以“世界古典学大会”的举办为标志,现在大家纷纷开始谈论古典学的学科建设问题,古典学在中国也似乎走向了“学科化的古典学”的第二阶段。
什么是学科建设?学科、专业、院系,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。一个学科想要成立,首先必须明确界定“自己不是什么”。比如,数学不是物理学不是化学,哲学不是文学不是史学。
尽管一个研究中国哲学的人,一定会阅读大量的中国史学、中国文学,甚至可能会写一些涉及中国文学或史学的文章,但是没有人会说自己的研究领域是“中国哲学加中国文学加中国史学”。各个不同人文学科的边界是相对清晰的。
但现在情况变得模糊起来。我已经注意到,有不少人的简历发生了变化。某某教授、博导,主要研究领域变成了“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学”或“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学”。这个后缀其实是含义不清的。
假如开学术会议碰到某个以前从不认识的人,如果他上来对我自我介绍说“我是研究中国哲学的”,我大体知道他是干什么的。但如果他上来就说“我是研究中国古典学的”,我其实压根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,我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:这是个民科。